社交焦慮症/社交畏懼症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,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,例如恐慌症,廣泛性焦慮症等,亦有一定比例合併憂鬱症狀。
有心理學角度認為恐懼是一種學習而來的行為,可能是曾經經歷或目睹社交挫敗、丟臉困窘的事件,而成為被攻擊批評的目標。
根據研究,終身盛行率介於3-13%。但也有學者認為真正受這個問題困惱的人口可能接近20%。這個疾病的影響程度和社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,舉例來說,在更為開放的歐美國家社交焦慮症的患者可能會很辛苦;而台灣近年來的發展也使得個案面臨更多的挑戰,包括入學考試與工作面試,對於服務品質的高要求,更多的公開場合討論與發言。
臨床治療上若只使用藥物往往效果有限,因為治療前患者已有多年恐懼社交或需要表現自己的場合,人際互動的技巧也不佳。進行心理治療或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是有其必要的。
宜及早發現青少年的社交焦慮症患者,並及早予以治療。因為台灣的教育制度還是偏重學業成績表現,加上前幾年COVID-19後線上課程及遠端教學的發展,除非症狀很嚴重,否則患者經常會到畢業後才真正出現大問題,這時無論是職業或是更長遠的婚姻家庭關係可能會面臨更多挑戰。當然上述提到的線上課程及遠距教學的科技使用,亦是這類患者的福音,在科技與人性的相互配合發展下,希望能為無論是剛出現問題或已深陷其中的人們帶來更多協助。